发表时间:2024-06-14 访问量:1077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能把孩子真正地培养出来?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不少拥有先进理念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早已于多年前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新教学方式探索。
新书《我教孩子学国学》的作者、两次获北航“十佳教师”的李静老师,也通过其10年的国学启蒙教育实践经验,向中国家长提出了她的“读书方法论”。
她说,孩子读书好不好,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是很多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在教孩子时,不止知识层面,包括心性养成方面,没有一个很好的抓手,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高阶教育的可能性。
什么才是那个“好抓手”?
李静的答案,是国学。而且是以国学经典阅读为根本的基础教育。
在她看来,阅读能力是孩子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包括数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特别强大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来支撑。
而阅读国学经典所提供的,远远不止是丰富的知识性,更能润泽孩子的心灵,能教会他们,怎样能够获得一种幸福生活的可能。她强调:“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为了上大学,而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新书《我教孩子学国学》,李静(著)
由高校教育现状引发的反思
李静,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连读本科、硕士、博士,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任副教授一职。
她以一生的阅历和教育经验,目前主攻儒家思想——儒家是通过天下关怀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的。
李静认为,教育的目的同样不止于成功培养自家的小孩,谁也不可能只因为自己的孩子好就能让自己和孩子过上一个幸福生活,一定是你身处的大环境的整体素养、德行都有一个提升,才对个体是真正有意义的。
有的家长说,那就等孩子考上大学了,再来研读国学,好不好?李静觉得,不好——“18岁再交到我们手上,就太晚了。”
在大学的教学经历曾带给她很多冲击,能考进名牌大学的往往是各省前一千名的尖子生,可他们很多人只关心分数,只关心就业,求知欲并没有那么多。类似《论语》、《理想国》这样的课程,他们的态度通常很懈怠,感受不到学习它们的意义。这在李静看来,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这些孩子的心灵是封闭的,甚至可以说是功利的。最要紧的是,从他们入学提交的第一次读书报告就能看出来,缺乏有效阅读和有效思考的能力。”
两家注解围读《论语》,探索儿童教育高阶方法
李静在2016年创办了儿童国学教育实验课堂,取名“闻韶学堂”,完成9级儿童国学课程开发。学堂名取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传为舜时的乐名,孔子推为尽善尽美。
最开始的学生是李静自己的女儿。女儿四年级时,李静曾向孩子所在班级的家长们提议:暑假能不能请家长陪伴孩子读一本小说?
为什么有这个提议?李静指出,现在老师和家长们都知道重视阅读,但只列书单,至于读成什么样子,没有后续。孩子可能就读个热闹,知道大概的情节,但背后的意义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她看来,阅读的意义恰恰在于丰富孩子的人生阅历,他可以代入人物的情感和经历,加深思考的深度,可以自己提炼出一些写作的技巧,而这些都是需要讨论,跟成人、跟老师、跟同学一起讨论才能完成的。
但是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回应,很多孩子没有能力读完整部的小说。于是李静决定找一些愿意读书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组成一个读书班。有了这样的一个契机,几个家长和孩子们就一起开始读《论语》了。
李静选了《论语》的两个版本,不同的注解,对比阅读。一个是杨伯峻先生的,一本是钱穆先生的。两本书对读。同样一条章句,看两位大家对它不同的注释,在这个缝隙间,家长和孩子一起来讨论这条章句真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其中一位家长在北大教书,他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带研究生的读法。
而这样的读书,很慢。可在李静看来,书,就是要慢慢读的。不用那么着急。
她带着孩子们在三个学期里只读一本《论语》,“读书,特别重要是,要有一个很悠游的态度,真的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面徜徉,让它不断的润泽人的心灵,而不是急吼吼的,急着要把一本书读完,那么最终,这本书对人起到的教育的感觉会很不一样的。”
上一篇:没有了!